7月20日,“保衛黑土地 筑牢大糧倉”網絡主題活動媒體一行來到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,探索保護黑土地的“秘籍”。
黑土是世界公認最肥沃的土壤,在自然條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層需要200年至400年,是寶貴的不可再生土壤資源。東北黑土區是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,吉林省又地處東北黑土地核心區,憑借得天獨厚的條件,糧食總產量不斷上臺階。然而,由于長期過度開墾和種植,黑土地逐年退化,土層變硬變薄變瘦。
四平市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(玉米)標準化生產基地。經濟日報-中國經濟網賈佳攝
保護黑土地刻不容緩!“保護黑土地最好的辦法就是給大地蓋上被子,就像人類如果不穿衣服,皮膚就會被烈日灼傷,那么大地在沒有穿衣服蓋被子的裸露狀態下,一有刮風下雨,有機質土被刮走變成沙塵暴,被雨水沖走污染河流。我們把秸稈全部還田并覆蓋在地表,就像給黑土地蓋了一層被子,母土不會流失,且原湯化原食,秸稈腐爛后還能增加土壤有機質?!崩鏄淇h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告訴記者。
據了解,“梨樹模式”即玉米秸稈覆蓋免耕種植技術,是中國科學院和中國農業大學等專家經13年聯合攻關,總結出的適合我國東北四省區的玉米保護性耕作技術,建立了包括收獲與秸稈覆蓋、土壤疏松、免耕播種施肥、防除病蟲草害的全程機械化技術體系。
無人機在玉米地上空噴藥。經濟日報-中國經濟網賈佳攝
梨樹縣委副書記閆鶴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,梨樹縣通過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,土壤松軟了,化肥農藥減量了,有機質含量提高了,糧食產量已經穩定在40億斤的階段性水平。截至目前,梨樹縣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232萬畝,占可適用耕種面積近80%,提前超過70%的推廣標準。
與此同時,梨樹縣提出打造“梨樹模式”升級版,將標準化、機械化、契約化引入農業,金融、保險、糧食加工企業加入農業,共同形成一個現代的農業生產體系,為未來東北地區的農業生產提供標桿和樣板。(賈佳)